点击上方
博白飞扬在线
,
99%博白人都在关注
每年的国庆节都是新人们扎堆结婚的日子,今年也不例外,且看宝中宝,海上王,新世纪,香格里拉大酒店,新人换旧颜,那个不爆棚,车水马龙!
80-90后新人也逐渐步入适婚年龄,不少人是请柬一封接着一封,就连周末都在赶婚礼的场,国庆7天长假便开始高潮的序幕! 实不相瞒飞扬君手头的请帖3张,还有2张在路上,7天假期5顿宴请,博白、陆川、玉林、北流四地游走,想象也是够可以的。
博白人一向重交情,互相送礼是友情的一种表现,也是国人传统礼节。而今此风也根深蒂固,且有过之无不及。一般来说,接到新婚请柬,亲友大喜,便应送礼。接到请柬,去参加婚礼而不送礼者是很少见的。至于礼要进多少?没有通俗规定,“
多是交浅礼簿谊深礼厚
”
,这也是博白人随礼人情往来的基本标准吧,飞扬君是这样码钱进封包的,不说了下图是小君对2016国庆的心情写照, 国庆第6天的某个夜宴之后便是
飞扬君
方便面的时代开篇!
但是,现在份子钱越随越高,有些人与新郎新娘非亲非故,也会莫名其妙地收到邀请。这就使随礼成了不少人的一种负担甚至困扰,也使真诚祝福变了味道。
所谓份子钱
就是在一个熟人圈中,大家集资向某人送贺礼。原本并不局限于婚事,其他大事譬如做寿、满月、动土、丧葬等等都可以凑份子,但是凑份子以婚喜事最盛。
至明末清初之际,份子更加流行,譬如吴敬梓小说《儒林外史》通篇眼花缭乱尽是“凑份子”“派份子”“出份子”。例如“归姑爷也来行人情,出份子”。
这规矩打从明朝开始后,一直传到现在。但在古代,人们更习惯送东西给新人。
到清末民初时,送份子钱成为上流社会举办喜事必不可少的项目。尤其是满族八旗,为了体现身份更讲究送份子钱的礼节。老舍先生的小说《正红旗下》就描述过家里为了凑份子钱发愁作难的情景。
解放初期,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流行送份子钱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结婚特别简单。 到六七十年代,不太流行送份子钱,但是亲朋好友会送暖壶、脸盆等生活用品。
博白改革开放后,人们手上也有了闲钱,随着商品经济观念的深入人心,直接送钱为全社会所接受,送份子钱成为祝福新人的方式。
学者研究表明,“份子钱的起源和农耕文化密切相关。”在农耕时代,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比较落后,盖房子、娶媳妇是大事,仅靠一家一户难以完成,形成了凑份子的模式,每户人家都送点儿礼、出点儿钱,帮助这户人家渡过难关,这是一种原始的互济互助的形式。
为什么随份子会变味?
份子钱不得不随、越涨越高的原因是什么?
民间的习俗根深蒂固,人们通过办事儿、随礼寻求地位认同。人们普遍认为随份子的钱多钱少是可以说明一些问题的,起码证明朋友关系怎么样。有些人总会觉得送少了不太好,好像送的少了朋友关系就远了。
物价水平和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。份子钱的价码与市场行情是一种均衡的博弈姿态,价码总是随行就市,水涨船高。直接送钱的行为深入人心,渐渐被全社会所接受后,随多少钱也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。
换言之,当物价升高、人们的工资增加时,某种程度上讲钱会贬值,份子钱的数额自然会增加。
除非主人执意免收红包,否则很少出现份子钱不够开席现象。何以出现这种好像精心设计的行情呢?答案是份子钱价码依喜酒行情推算,自然形成。比方说,按照当地物价及喜宴规格,一桌酒席行情1000元,按每桌10人计,每人份子就是100元,份子行情就是这样自然产生的。
份子钱越随越多、红白喜事名目越来越多还源于人们的攀比心理。别人随1000元,自己随200元,面子上很过不去,既怕对方嫌少又怕别人看不起,于是打肿脸充胖子,无形中被人情绑架。
此外,你办、我也办,礼尚往来逐渐跑偏,演变成了对个人利益的追求,这必然使办事儿的名目只增不减。
自己办事儿时,对方礼金随少了,或者是其他人家事儿办得太多了,自己的礼随出去的太多了,这样一来二去,难免有人会觉得吃了亏,于是自己也得逢事儿必办,甚至是大办特办,总之,一定要把随出去的礼收回来,先别说能赚多少,至少弄个平本。
飞扬君在东北也经历过结婚宴有账房先生记账的经历,就是主家操办红白喜事必须请会记账的人,把邻居朋友送来的礼金一 一记录在本上,等改天他们办酒席就是按照这个记录回礼封钱。张三 李四上次给我多少礼金,小本本记录在案,自然随礼的朋友邻居也不敢马虎了!在博白现在这种礼俗就很少见了。
婚宴红条 新时代的年青人的心声所向
近来,不堪忍受的年轻人创造出来了“”婚宴红条”,这个新玩意来对抗种虚胖,这些卡片除了祝福语外,还会附有一句:“本人献上最诚挚的祝福,来日可凭本条参加本人婚宴。”
这个好东西,可惜博白还没有流行开来,可惜哉!
随份子是中国人的一种习俗,亲朋好友,同学邻居,谁家有个红白喜事,大家凑一把,添一份力量,既拉近感情,又能解燃眉之急,何乐而不为?随份子里,有着同喜同悲的感情。份子钱代表了一份祝福,但是钱永远不能代替感情,如果将份子钱的多少作为感情远近的标准,恐怕就丧失了人与人情感的原汁原味。